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

奎壁山的潮間帶

前言
奎壁山位於湖西鄉北寮村海邊,是一處典型的陸連島。是澎湖最容易到達的地質公園。在奎壁山的東方有一岩脈出露於海蝕平台上,長約300公尺,延伸至東方海域的赤嶼,岩脈中間部分因平移斷層而呈雁行排列,這條岩脈與赤嶼北方、奎壁山東邊的數條岩脈,就其分佈來看,應有所關聯。同時奎壁山東、北、西岸海崖為不規則柱狀玄武岩所構成的,是澎湖較少見的柱狀節理景觀其周邊的地質景觀非常的豐富。

北寮奎壁山、赤嶼是澎湖地區的鹼性玄武岩體,呈鏈珠般分布於矽質玄武岩構成的群島主體周圍的典型實例,可以顯示島嶼主體因持續火山活動而地殼厚度逐漸增加,以致於後期岩漿噴發多集中於地殼較薄的島嶼主體周圍、岩漿體規模較小且特性趨近於鹼性玄武岩質。


因赤嶼下部有再積性紅色沉積層,奎壁山海岸步道入口附近也可見再積性火山碎屑岩露頭(目前這個部分高於分部廣大且呈現紅色的火山碎屑岩頂面的平面),顯示當時這個區域是小山丘、窪地地形。矽質玄武岩質岩漿噴發後,這個地區長期露出地表,風化作用使火山碎屑岩頂面,也就是前、後期岩漿的接觸面被氧化鐵浸染呈現紅色。紅色火山碎屑岩頂面因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崎嶇面。

 在這裡可以看到海水侵蝕所暴露出的岩脈,因為矽質玄武岩的質地較軟,長時間受到海水的侵蝕,鹼性玄武岩的質地較硬,比較不易被海水侵蝕,使的包覆在裡面的鹼性玄武岩重見天日。


赤嶼,由崖面觀察數股岩漿在尚未完全冷凝的狀況下,互相侵入混合造成的景觀看起來有如千層派,每一層和岩脈、岩漿與次生紅土或凝灰岩質沉積物堆疊出來的。



這是海浪攜帶的石礫在海蝕平臺上不斷的打轉與鑽蝕,起初形成一個淺穴,而當帶有石礫的海流一再的進入這小凹穴時,則小穴逐漸變深且變大,就成了所謂的壺穴。


此為海蝕柱是海蝕拱門的頂部陷落,使石塊和海崖分離而孤立於海中。另一種由海浪侵蝕海岬,使部分岩塊脫離陸地,成為海中石柱,也稱為海蝕柱

海水逐漸漸侵蝕掉較軟的砂岩,於是堅硬的結核便突出地面,露出蕈狀石頭部的一點點頭皮。海水繼續沖刷、侵蝕四周的砂岩。這時,蕈狀石的頭部已幾乎全部露出,嵌在砂岩上,頸子幾乎還沒成形。 地殼逐漸抬升,海水沿著頭部下方的砂岩侵蝕,於是,出現了和頭部等粗的頸子。地殼繼續上升,將蕈狀石抬離水面。此時,海水對蕈狀石的直接侵蝕力減弱了,由空氣中的濕鹽分,開始進行風化作用,於是頸子越來越細長,同時頭部也被磨小了,這就是蕈狀石。


結語
北寮奎壁山、赤嶼的岩脈、岩漿通道、柱狀玄武岩、沙灘、海蝕平台、陸連島景觀,是澎湖群島整體地質、地形發育史的典型實例。北寮奎壁山、赤嶼附近海岸地區的地質、地形,是最具有澎湖地區火山活動和地形發育歷史代表性的景觀。不過奎壁山、赤嶼地區的陡峻海崖也是落石危險區,從事地質旅遊時,應注意安全。從事賞景活動時也應注意不要破壞。

參考資料
澎湖地質公園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